close


仱 – 葛昌惠,藍絲絨的主唱,同時也是名圖像創作者與設計
他的作品、音樂跟身份都有讓人無法在第一時間給予一個確切定位的特點,帶著明目張膽的灰暗與些許難以解讀的晦澀
而這似是而非,無法輕易看透的調調正是其蠱惑人心之處。

「城市與人」這個展名存在著許多想像空間,它可以被處理成一股疏離、淡然的人際,曖昧混沌的慾望,或者絕對的冰封的冷漠……
但上述都只著墨在情感面向,仱將探討議題從慾望裡延伸到城市廢棄物、藥物氾濫等問題
展覽作品多數使用電腦影像合成,著眼於城市的晦暗面,對應城市人心中的寂寞與盲目,以城市特殊的群體壓迫氛圍為出發點,創作出一種疏離又詭譎的色彩。

展覽說明文字極具詩意,文字在這個展不是輔助的角色,而是跟圖像融合為一體。



以下是我與仱真對展覽作品的訪談記錄(訪問者簡稱必)

必:在我個人看來,這次的展覽主題雖然命名為「城市與人」,但除在一樓展出的城市七墮外,它確實探討的議題還要再廣泛些,例如作品「假文青」,或者藥物、廢棄物等議題,這方面你的註解是?

仱:我對集合藝術非常有興趣,集合藝術指得是運用生活現有素材,將其拼貼組成一件新的藝術品,例如展覽裡的裝置,利用廢棄的電器和過期藥品拼湊出的作品,重新賦予它新的意義。在平面作品上我也是運用相同概念。
「城市與人」的手法與概念皆建立在集結藝術之上,雖然看起來有點貪心,但比起被認為只做到膚淺的表象,我寧願廣泛的探討城市跟人之間的種種互動,但這種東西是絕對無法在一次的展覽裡就表達完的,所以我選擇較為灰暗的層面著眼。


圖/藥物

圖/廢棄物


圖/城市七墮其中四幅


必:那你可以解釋一下「假文青」這幅作品與城市之間的意涵或關係嗎?就我看來似乎沒有很直接的關聯呢!反而跟文化有比較大的關係。

仱:關於假文青這種生物啊......(笑)是我對城市中某群特定人類抱持的特殊看法。這的確與文化上有很大的關係,但這種文化基本上只會出現在城市,不會在鄉間出現;這道理有點像許多不懂也不了解名牌設計細節的人們,只因為崇尚一種自以為高尚的地位,而照單全收上流名媛的購物清單一樣。


圖/假文青


必:嗯,我認同。但在你認知內,何謂假文青?那個定義是什麼?是指某種特定打扮穿著,成天膩在咖啡館,菸與LOMO相機都不離手的那些人嗎?

仱:(笑)基本上我對文青的定藝沒有太主觀的認定,穿著打扮,喜好或者消磨時間的地點那都是個人選擇。
假文青是指那些為了成為某群被社會或者被小眾認定的高尚人物,而徹底抹煞自我,否定真我與其同好,嘲笑,甚至回過頭瞧不起原本屬於自己的一部分
他們不會正面承認,但卻透露出對於自己價值本身的鄙視感。 
我記得我看過一段文字,在前幾年台客旋風非常流行時,某個身在潮流當中的台妹說:這世界上最瞧不起台妹的就是台妹自己本身
你懂那意思嗎?
在整個文化的脈絡裡,這些人們沒辦法去正視自己原本到底是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和文化,缺發安全感與思考,所以選擇依附一個自以為高尚且可能安全的形象
這就要牽扯到台灣的歷史,我這年紀的史學教科書裡提到的「我國」,指得是中國大陸,台灣史教學是到你們這個年紀的人才出現的(仱與筆者相差三歲),但那又代表什麼?
細看的我們這輩年輕人成長接觸的文化背景,不外乎都經歷了哈日風與歐美文化洗滌,從文學、音樂、藝術到流行文化,哪一方面台灣真真正正的跳脫他國影子?
這樣的狀況下,每一個人的特性都是表象,這不只是文化現象,而是整個社會價值觀
直接了當的說好了,台灣在文化方面是第三世界,尚未開發完全,缺乏歸屬感,造成某些人因無法評判而迫不及待的否任掉原本的自己,依附一個被自己認定的價值觀裡的潮流。


圖/垃圾


必: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討論,但的確是如此,我曾經在網路上看過這類議題的文章,論點也很相似,看來大家都心有戚戚焉啊!所以你覺得這樣的文化有扭轉的可能嗎?

仱:在我們這輩是不太可能的!哈


圖/裝置區


必:聽起來好慘,哈哈。回到展覽,我發現你的展運用了大量文字,這是某些標榜自己走純藝術的圖像創作者非常不愛用的手法,但我以一個一般觀眾的角度來看,我反而希望藝術品能夠搭配足夠的文字來輔助我們更了解創作者想傳達的意念,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仱:談到文字跟畫作之間的關係啊......圖像其實是文字的前身,在文字尚未發明以前,人類只能使用圖像表達情感,照裡說圖像是該比文字更能表達情緒的
文字的確也具符號演進的意義,但人類的想像力似乎隨著文字的發明與利用而退化了
我本身也是退化的一員(笑),所以我很依賴文字,當然我也很希望能藉由文字的幫忙,讓觀者更能接收到我想傳達的訊息。


圖/魔鬼


必:但你的文字說明卻充滿了晦澀的詩意,這點你承認吧?

仱:哈哈,的確。但比起只呈現了表面,被解讀成膚淺,我寧可選擇晦澀,讓觀者多花點時間解讀。

必:我個人非常喜歡「產生了嫌隙」這幅作品,這五個文字組合起來不曉得為什麼就一股蘇打水的氣味(笑),畫作裡也罕見的出現非你慣有的創作物 - 代表現代化的可樂罐,這是為什麼?有什麼特殊解讀嗎?

仱:「產生了嫌隙」這幅作品的風格和其他的迥然不同。我對城市的看法是陳舊、滄桑、斑駁的,用現代物品去對照這樣的形象就有一種矛盾,更能呈現城市中一切速食化的關係。
我所謂的速食並非指食品,而是溝通、人際關係、交往模式等等,這樣的速食化特別容易產生嫌隙,而這種嫌隙不似舊社會,它沒有溫度,不是因為交往過密而產生,反而是漠然的情感鴻溝。


圖/產生了嫌隙


必:你自己最喜歡的是哪一幅作品?

仱:「戰爭 征戰」,一直以來我都酷愛戰爭的主題,但這興趣並不是為了淒美的故事而是一種恐懼。

必:的確,從你的音樂作品裡也同樣存在著「戰爭」的議題,可以了解到「戰爭」這個議題對你的重要性。
但我很好奇的是,我們並非是經歷過戰爭的年齡層,很多年輕人懷舊,追求嬉皮、老搖滾,那是出自於對一個時代擁有過的美好的緬懷;或者明明自己出生在那個時代,卻因為年紀過小無法獨立思考,等到長大後,時代就沒落了,因而興起一股既往追朔的心態,想參與過去來不及參與的,順帶拾回年幼的記憶。擁有這種行為模式的人,為此生產出的作品通常都是傳達美好與景仰的,而你不是,我相信你也不是在這種心態下而探討戰爭,究竟是什麼樣的點引發你的靈感?

仱:我是務實的人,我對於真實擁有跟物質的存在看得很重
正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所以更無法預料倘若發生戰爭這之後的台灣會變成什麼樣的樣子
台灣是一個表面安逸和樂,骨子裡卻是處於岌岌可危,備受威脅的半開戰狀態
人始終只選擇看見眼前和平的表象,不探究背後的危及。很多事是一體兩面的,而我認為這是最值得人們關注探究的地方。
一再重複「戰爭」議題我想跟我的信仰也有關,我是一個有神論者,所以畫作中也出現了天使與魔鬼,我也相信前世今生,我想或許是我的前世記憶在作祟也不一定。


圖/戰爭 征戰


訪談最後就結束在這個話題上,我們後來倒是談了許多無關展覽的人道主義的問題。
此展風格基本上的確是灰暗的,但也有一系列女人像的畫作用色較為艷麗,城市裡畢竟還是存在著那些走在時尚代表區的女孩們
身受日本漫畫薰陶的仱,畫風也看得出些許端倪。



最後我想說 - 「城市與人」並非像以往私。處展出過的展覽一般甜美可口,它蘊含了許多較為深沉、沉重的黑暗面
不一定非得藉著此展看穿什麼哲理,只是希望觀者可以用更深入的角度思考現今的社會現象,並從中取得自己的平衡點
如同仱表示的,文青並不高尚,順從並貫徹做自己的人才最令人值得尊敬。

「城市與人」展場記錄,請按我觀看


友情連結:
 ← 仱個人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私˙處 的頭像
    私˙處

    Côte a Côte 私。處

    私˙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